中华读书报刊文《艺术与人文的交响--读高教社艺术院校版<大学语文>》力推黄意明老师新编教材

发布者:人文社会科学部发布时间:2019-04-30浏览次数:15

中华读书报刊文《艺术与人文的交响--读高教社艺术院校版<大学语文>》力推我公教部黄意明老师和音乐学院杨赛老师共同主编的教材《大学语文》,全文如下:

 

艺术与人文的交响

——读高教社艺术院校版《大学语文》

叶当前

黄意明、杨赛先生主编的《大学语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梓行了。阅读这部主要面向艺术类院校的教材,不难发现编者匠心独运,在众多“大学语文”教材之外,开辟蹊径,寻求人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契合点,体现出鲜明的编撰特色。

 

一、创意新颖

 

编撰这部教材的动机源于艺术类大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迫切需要与目前艺术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矛盾。编者在总结出目前高校大学语文教材存在的一些明显不足,特别是不适合艺术类院校的教学实际后,提出了开展“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构想,组成了以艺术院校一线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邀请长期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资深教师和熟谙艺术院校教学特点的教授加盟的编撰队伍,统一编写体例,明确编选标准,分工合作,统筹组稿,最终完成这部质量上乘的教材。

 

把编撰创意瞄准人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契合点,无疑是新颖的。

 

人文教育的界定众说纷纭,教育界一般认为人文教育的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是通过相关的人文素材对大学生进行提升人生境界、塑造理想人格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教育是一种美育,是人性美的培育。因此,非艺术类专业经常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反之,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情愫与艺术教育能否擦出火花来呢?从“大学语文”课程中寻求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合点,堪称一种创新性尝试。

 

“大学语文”课程主要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属于通识教育类课程。传统“大学语文”教材注重通识,一般按照时代先后选录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众多教材选材上面面俱到,几乎是一部简明中外文学史。有些教材则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角度结撰,侧重古典文学的编选,几乎是《古文观止》与《唐诗三百首》的翻版。太全太专,都存在一些难免的弊端,诚如本书编者所言,“大部分教材偏重文学性,缺乏价值性和操作性,重复雷同,缺少专业针对性及忽视接受者的丰富多样性”。

 

因此,编写一部专业针对性强的“大学语文”教材便成为一个新的课题,本教材针对艺术类院校编选材料,特别注重人文素材的遴选,为传统“大学语文”教材的改版起了示范作用。

 

二、体例独特

 

围绕人文和艺术两大主题,本教材采取按内容分类的编排体例。

 

教材一反传统“大学语文”按时代先后或者按文体编排的体例,采取归类编排方法,确定为十四大类,选录材料,编撰成册。推敲十四章标题与选文,不难发现编者寓天、地、人三才于一体,致意于人与自然和谐,最终归依于人的心性发展的用心。

 

十四章虽按类厘定,实则统一于人性的发展,以经典文本为例讲述人在自然、社会中的历炼。自然、社会的一切因为人的存在而有了生命。

 

阅读教材,一则则富蕴哲思的古文成为读者的座右铭,古老的语言在年青大学生的心湖中激起涟漪,显示出永恒的生命力;一篇篇展示人与学术胜地、自然山水、异域客寮、故园热土、艺术作品、艺术大师、知己佳人等邂逅离合的清新作品,律动着人类的学术生命、艺术生命、情感生命;节庆犹如生命的节律,在文人的妙笔下生花绽放,正是人类赋予了律历特殊的生命意义。编者精心的归纳,以别具一格的体例展示出这幅生命的长卷,无疑也给予这部教材以强大的生命力。

 

三、选文精致

 

取精用宏。编者按照既定的编选标准,甄录作品避免与中学课文雷同,又尽量避免与诸多“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重复,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遴选节录,取精用宏,精品不惜篇幅,全篇选录;经典著作则精益求精,摘选最具代表性的断片,不做全面存目,不求面面俱到。选文精悍,使教学的可操作性强,不致于出现一篇小说上半年的现象。

 

针对性强。根据艺术教育的教学实际,编者选录了艺术家谈艺术的作品,以丰子恺、启功、吴冠中、梅兰芳、范曾等先生的切身之谈叩响艺术之门;同时,还编选了古今品艺评艺的优秀之作,其中不乏对艺术感悟生动的文学描述,如选录的三首唐朝古琴诗,金庸《笑傲江湖》的《授谱》段,琴声与听琴的描写便活泼生鲜;熊秉明先生的《看蒙娜丽莎看》既是对《蒙娜丽莎》感性的欣赏,又是一篇学术性札记,对训练大学生的艺术品格与学术素养都有一定的作用;像这样带有学术特色的文章还选录了弗洛姆《爱的对象》、史怀特《人道》、余秋雨《风雨天一阁》、范曾《徐悲鸿论》、陈鼓应《蝴蝶梦》等,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学术训练不无裨益。

 

凸显性情。中国历代文学“彬彬之盛,大备于时”,在学习上优秀的文学选本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从《国语》所载正考父校编《商颂》与旧说孔子删诗算起,中国编撰事业可谓历史悠久,历代传承,不乏经典选本,如《昭明文选》、《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便是。每一部选本,在选文定篇时,都有一个内在的标准,或注重于政教、或注重于翰藻,因人因时而异。这部教材的选文标准则颇具开创性,即特别注重作品的人文因素,重视性灵的抒发和情感表达,“把性灵之作、感悟之作作为首选”,选录作品多数是性情之作。

 

如张载《西铭》选段可谓谨严的理性之作,然其“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呼声,直击人心,有着超强的号召力,有谁认为其不是出于真性情呢?曹旭先生《客寮听蝉》不期然与“万树的蝉声”邂逅于“异国的夏天”,“淡淡的惆怅”被飞蝉“弹奏成秋天萧瑟的序曲”,句句字字,都是真情的流露,是“蝉”声撞击内心的波澜起伏,不是参“禅”体悟下的寂寥虚空。

 

新创意下的新教材,作为上海戏剧学院重点教材和上海市教委音乐表演艺术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即将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可以预言,这部融入新理念的《大学语文》教材将在大学生培养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叶当前,文学博士,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