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好文章贵在立意--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的深度挖掘

发布者:人文社会科学部发布时间:2019-04-30浏览次数:19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以丹麦人钓鱼取大还小的故事和孟子“数罟不入洿池”的典故为材料,要求学生据此写一篇文章。总体来说,可供学生发挥的余地不如去年的题目,学生较多会从可持续发展或尊重自然规律等角度写作此文,前几天报纸网络均有名师阐述的各种立论,可参看,此处恕不赘述。其实文章贵在有较高的立意,即使常规的立论也能写出好文章,这里提供一种思路,以做讨论。

 

 

材料中孟子话的原文是: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孟子的这段话,指出的是尊重自然规律能够让人民过上小康的日子,其着重点在民生。以这一思路看,孟子这里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也不乏功利色彩。然细究其中的生态观,却和古人的敬天重生思想有关。在一些古籍如《礼记·月令》和《易传》中,都蕴有着这一思想。《月令》认为春天乃万物萌生的季节,不可田猎和网捕生雏,国家更不可行刑杀人,必须遵循上天好生之德。《易传》则云:“天地之大德曰生”,认为周易的精神即在于“好生”,所谓“生生之为易”。这样,所谓“斧斤以时如山林”就不仅仅是出于功利的考虑,更有着敬畏生命、敬畏天地的内涵。孟子提倡仁爱,其仁爱也是包括自然万物在内的,即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以宋代理学家认为“仁”即是“生”,“仁是个生底意思”,并进而得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结论。

 

    以这样一种思路再来审视题目,则立意可不局限于可持续发展之类的功利境界,而可更向上提升一层。冯友兰先生在谈到中国哲学时,曾提到四种境界,曰: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如果对自然万物只知利用,不计后果,显然属于自然境界;如果既能利用自然,又有保护自然的意识,为子孙后代考虑,做到可持续发展,则可谓功利境界;如果自觉意识到自然界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万物都有生命权和发展权,则可以称之为道德境界;如进一步认识到天地之间万物一体的道理,自然与人本来息息相关,尊重自然即是尊重人类自身,则可称之为天地境界。到此程度,放生小鱼或“数罟不入洿池”已完全突破了人类功利的考虑,而进入儒家所谓“鸢飞鱼跃”、“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宇宙观,那是人类应该努力的方向。能这样写,立意当然就会更高一些。

大学语文教研室  黄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