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6日下午,在学校第三报告厅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黄意明为徐汇区业余大学全体教职工举办了一场题为《孔子的和谐思想与人生发展论》的人文素养专题讲座。讲座由杨扬副院长主持。杨院长强调:上个月学校向全体教职工发出了开展冬季读书活动的通知以来,发展研究部已收到一些教职工的读书心得,等汇集后装订成册。昨天,又组织大家学习了学校的社会责任报告。今天的讲座是学校系列培训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聆听孔子的思想,对我们人生的启迪是会有帮助的。
黄意明教授首先简单地介绍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充满坎坷、不屈不绕和努力奋斗的一生。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20岁不到开始独立生活,做过管理牛羊和仓库的工作。他出身贵族家庭,胸怀大志,又熟练掌握六艺,但他并没有看不起平凡的工作,把牛羊和仓库管理得井井有条。这种踏踏实实从小事干起,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30岁到50 岁孔子在鲁国兴办教育,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对中国的教育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51岁开始从政,当过鲁国的大司寇,对古代法律制度的完善做出了贡献。55岁辞官,带领第子周游列国。68岁回到鲁国整理“六书”,为中华文化传承付出极大努力。他的一生体现了伟大人格的实现过程,他是思想家,同时也是实干家,他的精神永远也不会过时。
黄意明教授讲座的重点部分是儒家的“中”与“诚”的思想。
孔子认为,君子做事能够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中庸的道理。原因就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也就是说,君子对于中庸的理,能时时省察,做到随时而异,适中不偏。小人对于中庸的理,任性妄为,肆无忌惮。君子能用中和之道,所以说君子中庸,只有脱去极端,以“适度”的准则,既无“过”又无“不及”,方为中庸之道。用现代的说法,做事要有“分寸”,要注意“时机”和“平衡”;做人要有“平常心”,“不及”和“过分”都是不对的。
孔子坚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对待自己的承诺时,坚持“言必信,行必果”,在劝戒当政者时,他强调“民无信不立”;对于不城信者,他评价道:“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中国文化心理的塑造者,他对自己的一生总结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宋代有人写诗称赞孔子“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此话讲的虽有些过,但孔子的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最后,对《周易》有着深入研究的黄教授,通过对“乾”卦和“坤”卦的解释,谈了自己对人生发展阶段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