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意明教授做客“中国审美”演讲《中国诗词之美》

发布者:人文社会科学部发布时间:2019-04-30浏览次数:1005

  2018年4月25日下午17:45,文学学者、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意明教授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作了主题为《中国诗词之美》的演讲。本次活动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主办的“课程思政改革’大国系列’之’中国审美’”2018年度的第七讲(总第18讲)。活动由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中国审美”课程负责人潘端伟博士主持

演讲伊始,黄教授并没有直接去讲诗词本身,而是深入地分析了诗词在中国盛行的原因。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无处不诗歌的王国,从最早的诗经、楚辞汉赋,到代表中国文化顶峰的唐诗宋词。古代的诗歌里既有锄禾日当午的农民、也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宫女;既有誓扫匈奴不顾身的战士,也有采菊东篱下的隐士。作为“诗国”,可以说诗歌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历史,那么为什么诗歌在中国会如此的兴盛呢?黄教授认为,这和宗教在中国的地位有关。“宗教的意义为人类性灵的抒发,为宇宙的微妙与美的感觉,为对于人类与生命的仁爱与悲悯”因为相比世界其他国家中国更早地进入了集权的封建王朝。宗教在中国就更多体现为实用主义,功利主义,而丧失了它原本的意义。那么“抒发人类性灵”的作用就在一定程度上由诗歌代替了。
 
提到中国的诗歌之美,大多数人的印象可能会是韵律通达、言短意长、意境优美等等。但是中国的诗词浩若繁星,怎么去品读学习呢?黄教授认为可以主要从哲理和情感两个方面去着手。就像古人所说的“诗言志”、“诗言情”一样,诗歌中包含着作者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也包含着作者的情怀和思绪。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去感受,黄教授特意准备了十余首不同类型的古诗词,并为大家一一讲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印象最深的还是教授对朱熹《春日》的解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首诗笔者也有幸读过,觉得是朱熹在阳光明媚的河边看到美丽的春色后在表达自己愉悦心情的诗。但是教授告诉我们:泗水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而那里当时是被金人侵占的,朱熹作为一个宋人是不可能去那里的。接着给大家讲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寻芳”其实是在追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是指学问的丰富多彩。这是一首蕴含着趣味与哲理的诗。顿时大家醍醐灌顶,觉得可能以前读的都是假诗了。

 

  整场演讲下来,黄意明教授以剖析讲解具体作品的形式、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带动了整场的氛围,让大家对中国诗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演讲结束后黄教授对在场学子的建议指导也让大家对以后的求知之路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众所周知,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微博朋友圈大行其道,商业电影流行歌曲铺天盖地,各种所谓的快餐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传统的诗词、文化和艺术反而无人问津,那么怎样才能拯救我们的文化呢?笔者觉得正需要像黄教授这样身体力行的人去钻研、去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问不死,则文化不死。

 

  笔者按:诗词现在更多的以书法的形式出现在书画作品上,艺术家以一首诗词为蓝本创作书法作品,或者题诗/词来为自己的画作增色自古以来都是蔚然成风的这一点在现代的书画作品上尤为明显一副好的诗词既能体现主人的思想品味又能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这种诗词与艺术结合的方式正是我们在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路上希望看到的诗歌给到了书画发展的多样性文化则赋予了艺术更多的内涵......艺诺网作为一个专业的书画的交易平台,为广大诗歌及中国书画爱好者提供了众多优秀当代艺术家及其作品,同时我们也为能参与弘扬中国诗歌和传统艺术而与有荣焉。

 
黄意明,文学硕士、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上海戏剧学院长期担任语言文学和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 “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哲学、“现代文学”、“大学语文”、“中国文化”、“留学生汉语”、“美学”、“民俗学”等课程。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有一定研究。在大陆和港台出版过《符咒》、《古兵器》(两人合著)、《菊文化》(两人合著)、《道始于情》、《掬水月在手》等著作。

另在中国和韩国出版过一系列留学生教材,并主编过《大学语文》(艺术院校适用)教材。有多篇学术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