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元教授为研究生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

发布者:人文社会科学部发布时间:2020-10-20浏览次数:630

 

1015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朱立元在华山路校区研究生部紫藤庐为2020级研究生MA班级全体新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在三小时的课程中,朱立元教授的讲解清晰明了、深入浅出,为研究生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知识盛宴。

课程伊始,朱教授即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告诉同学们,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历史虽是曲折但又是成体系的,这其中亦包含他自身的阐释与思考。就当代中国美学历史发展的概况而言,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时期加以把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的“美学热”以及九十年代之后多种美学观点的论争,从而形成的百家争鸣的局面。其后,朱教授分阶段向同学们讲解了各个时期代表的美学观点,他认为发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围绕“美的本质”而展开的“美学大讨论”给予了美学研究以一定的自由空间,并举例向同学们介绍了包括主观派、主客观统一派等各种派别的主要观点。其中,重点讲解了李泽厚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观点“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来诠释美学基本问题的思路,此乃社会性与客观性统一派。朱教授还提到这些观点和派别并非是当时就自发形成的,而是其导师——著名美学家将孔阳先生在后来的研究中提出的,并得到了包括当事人在内的学界的广泛认同,并产生了深远影响且流传至今。之后,朱教授在讲解到当代中国“美学热”的现象时,强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即在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出现了两个以上的译本,哲学界出现的“手稿热”,为美学的进一步发展繁荣提供了较为深厚的理论根基,亦对当时的美学观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后李泽厚一派进入实践美学阶段,成为影响深远的、极富生命力的流派。朱教授本人受到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影响,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他同时也指出这一理论观点亦是处于继续发展的历程中。最后,朱教授也提及了当代中国美学研究领域中一些较为重要的观点和学者,并同时指出美学研究需要持有批判和创新的思维,而马克思主义美学及文艺理论也正是在这样的批判和创新中不断推进前行。

从早上到中午,朱教授不辞辛劳地讲解使研究生同学们最大程度地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知识养分,无论是课间休息还是课程结束之后,都有同学就课堂上的观点来向朱教授请教和探讨,气氛热烈,互动良好,同学们纷纷表示获益匪浅。朱立元教授作为上海戏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文艺美学研究大家,坚持每学期为研究生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课程进行授课讲解,很大地提升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和文艺结合的理论高度,彰显出上戏特色。

文\奥娜 编辑\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