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思政教师社会考察报告1:安阳古殷商文化

发布者:人文社会科学部发布时间:2023-11-15浏览次数:10

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位于现今的河南省安阳市,距今已有33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殷墟因发现甲骨文而闻名于世,经过考古学家发掘先后出土的有字甲骨约15万片。2023年4月19日下午,马院社会考察团来到殷墟考察,体验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积累素材和案例。

根据博物馆内介绍,商后期叫北蒙,又称殷,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亡国,共传8代12王,前后达273年。周灭殷后,曾封纣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殷墟博物馆内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文物是刻有古文字的甲骨和种类繁多的青铜器;给人印象最深的遗迹是人殉。

甲骨文是刻在牛骨、龟甲等坚硬骨头上的文字,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是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它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标志着已进入了成熟阶段。殷墟甲骨文是商朝祭祀占卜的记录,被发现的甲骨主要是帝王贵族祭祀占卜记录之用。我国古代甲骨占卜的历史十分悠久,而殷商时期则是占卜最盛行的时期,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商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的纳贡、收贮、整治、钻凿及占卜方法、程序和卜辞的语法、辞例等是有一套严格而有系统的制度规范的。根据博物馆的介绍,殷商时期已有专门掌管占卜和记录的贞人,见于卜辞的贞人估计有上百人。经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记录内容包括祭祀、天象、年成、征伐、王事等,甚至还有关于商王游猎、疾病、做梦、生子等个人事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帛和竹简的出现,导致甲骨记录文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见证了已经消逝的商代占卜制度,为研究我国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目前殷墟考古发现的大约15万片甲骨共计出现了4500多个单字,其中已识别的单字约1500个,这些单字已具备了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其书体虽然又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下来,不仅为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奠定了基础,还对我们炎黄子孙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华夏文明的传播和继承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促成我国的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

青铜器是殷墟博物馆的另一项重要馆藏,不仅包括各种器皿,还有各种兵器和日常用具,可见青铜器在商朝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也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而青铜器则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安阳殷墟在1978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青铜容器4000余件,震惊了全世界,在这些青铜器中,司母戊鼎由于是殷墟出土的最大青铜器而闻名于世。然而,后续安阳考古的其他一些证据似乎表明,司母戊鼎并不是殷墟最大的青铜器物。这类大型青铜器要进行铸造必须有多个青铜器熔化炉同时工作,那么就需要大量的铸造工人一起工作,并且青铜器的浇铸是不能间断的,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具备了把各个工种有机协调起来的能力,可见当时的社会化生产的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虽然殷商的青铜加工业十分发达,但是都城周围却没有高质量的铜矿以及冶炼青铜所必需的锡、铅等矿石,这是令人费解的问题。根据一些考古学者推测,在当时已经形成了采矿、粗冶和精炼的清晰分工,首先要在矿石的产地对这些矿石进行冶炼粗加工,然后把加工过的粗铜、粗锡、粗铅运到金属器皿需求量大的都城地区按照青铜配比进行精炼。不仅如此,还有学者推测,商朝之所以有频繁的征讨,很可能与争夺矿产资源有关。

人殉制度在殷墟博物馆里也有大量的遗迹和介绍,今天看来这是我国商朝经常使用的一种相当残忍的丧葬制度。一般来说是有权有势的人死了之后,让活着的人陪葬。《墨子·节葬》中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计久丧,为久禁从事者也,财以成者,扶而埋之,后得生者,而久禁之,以此求富,此譬犹禁耕而求获也,富之说无可得焉,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我们在殷墟博物馆中看到了大量人殉的遗迹,看上去令人毛骨悚然,从遗骸的姿势和缺损的部位可以推测出被殉葬的人被用残忍的手段杀死给墓主人陪葬的。之所以人殉制度在商场十分流行,是因为商朝的权贵们认为,人死后会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而墓就是在另一个世界的住所,所以他们提倡“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这也是奴隶社会的礼制,《荀子·礼论》中记载:“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因此,考古发现商代几乎所有的贵族墓穴被发现都有用人陪葬的情况,少的有一两个人,多的甚至达到令人咋舌的几十甚至上百人。

著名的妇好墓也在殷墟博物馆内,我们通过地下入口进入了地下展馆参观。据博物馆资料介绍,妇好为武丁配偶,是目前唯一能经甲骨文印证而确定年代和墓主人的商朝王室墓葬。因此,妇好墓也被认为是1928年以来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该墓五米多长,约四米宽,七米多深,无墓道,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妇好墓的墓室不大,完全不符合我们对皇家墓葬的刻板印象,也许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限吧!但对于今天的考古来说,十分幸运的是该墓葬保存完好,且随葬品极为丰富,共出土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等不同质地的文物1928件,为我们研究商朝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十分宝贵的依据。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特别注重中国精神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批判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华文明作为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其存在和发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就是建立在以物质文明为载体的中国精神的代代传承。殷墟中展示的品类繁多的文物体现了我们祖先在当时的历史情境下世界领先的聪明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高度发展的奴隶制生产力必然催生出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文明,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其局限性,但是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商朝文明是我国悠久历史文明桂冠上一颗十分闪耀的明珠,它为中华文明的不断精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文\图 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