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课堂——思政教师社会考察报告2:林州“人工天河”红旗渠

发布者:人文社会科学部发布时间:2023-11-15浏览次数:10

4月20日,上海戏剧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一行五位教师来到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由于地质等原因,林县在历史上曾经严重干旱缺水。历史上虽然也有过修渠工程,但是只是解决了部分村庄的用水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林县缺水的状况。当时全县的耕地面积共有98.5万亩,但水浇地只有1.24万亩,粮食产量很低,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1959年10月,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研究“引漳入林”工程。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1960年3月6至7日,确定将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20万林县民众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劈山开石,架起157个渡槽、打通211个隧道,终于在1965年4月5日建成宽8米、高6米、全长70.6公里的总干渠,并实现通水。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安阳林州市红旗渠青年洞考察后说:“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年轻一代要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摒弃骄娇二气,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一两代人的事,我们正逢其时、不可辜负,要作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红旗渠精神永在”。


图片


五位教师先后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和青年洞,深深地被红旗渠的浩大工程所震撼,亲身体会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次参观,一方面使各位教师学习领悟了红旗渠精神,并将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努力践行红旗渠精神,工作中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生活中无私奉献,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教师和共产党员;另一方面,各位教师将把参观红旗渠的经历和红旗渠精神融合到讲课过程中,认真传达习近平总书记的精神,让我们的学生去牢记这段历史,继承和发扬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当代年轻人的贡献。

文\图 永奎